![](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bow/1380001989-949902286.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bow/1380001989-266970203.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bow/1380001990-3731578792.jpg)
鬆餅家族其實有非常多的成員
雖然中文都是一樣用鬆餅來稱呼
但是他們的英文名字其實不太一樣
第一種是Pancake(美式)
在香港...粵語叫做"班戟"
這種就是我們在麥當勞吃到的那種
以前我在麥當勞打工的時候每天都吃上一份
吃起來軟軟的
最陽春的吃法是淋上蜂蜜或是抹上奶油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
至於歐式的Pancake
其實有點像是可麗餅(Crepe)
國外的可麗餅其實是軟軟爛爛的
並不像我們在夜市看到的那種台灣改良版
我自己是覺得台灣自己發展出來的脆脆版本比較香比較好吃
說不定以後會以台灣的名義放上WIKI也說不定喔
第二種是列日鬆餅(Liege Waffle)
來自比利時的Lidge
這種鬆餅需要揉麵和發酵
口感較硬...外層酥脆
高溫燒烤後...表面覆有一層焦糖
這個最近在日本很紅...
常常做成MINI-SIZE...當成小點心來吃
第三種是布魯塞爾鬆餅(Brussels Waffle)
餅身較厚且格子較大
麵糊裡加入酵母、蛋白
所以口感較為鬆脆
常常會搭配許多水果或是鮮奶油淋上巧克力來食用
這種鬆餅就是台灣常常見到的那種
只是台灣都是做成圓形
再切成四分之ㄧ比較多
P.S...Waffle中文翻做"威化"
我想應該是指格子的意思
像我們平常吃的那種威化餅
上面也有格子狀的圖案
在Wikipedia的定義裡
鬆餅家族裡還有另外兩個跟大家比較不像的成員
兩種都是來自英國的點心
有點像杯子蛋糕那個就是瑪芬(Maffin)
又叫做英式小鬆餅
是美國人在19世紀通過烘烤粉的發明而發展出來的
這種鬆餅很厚.平平的底部直徑通常達8厘米
在現代的製作手法中
烘烤的時候總要在「糕頂」放些東西
比如打碎的藍莓或巧克力
現在也發展出許多種口味
像是加入伯爵茶或是咖啡...
另一種是Scone
其實就是肯德基賣的比司吉
用小麥、大麥或麥片製成
通常用烘焙粉作發酵劑用
是英式下午茶裡必備的點心之ㄧ
有在香港半島酒店吃過那種三層式甜點的傳統下午茶的人一定看過它
鬆餅家族們其實原料大同小異
只是在世界各地各自發展成不同的面貌
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
有機會別忘了都試一試
資料和照片來源
Wikipedia
http://www.allposters.com
google